首页

韩国美女美脚小说

时间:2025-05-26 03:22:17 作者:高考在即,名师、AI预测押题齐上阵……他们真的靠谱吗? 浏览量:74438

  距2025年高考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,随着高考临近,模拟押题卷市场热度居高不下。眼下,名师和AI预测押题齐上阵……他们真的靠谱吗?AI“押题”真的能成备考“神器”?

  眼下,考生和家长紧张备考的同时,“高考周边”也在持续火热。其中,在冲刺阶段,能够帮助考生培养手感、保持应试状态的成套试题,成了众多考生桌上的 “常客”,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“备考神器”。

  如今,市场上试题种类繁多,价格参差不齐。相较售价几十元的模拟试卷,眼下,一些试卷打出“预测”甚至“押题”的名号,价格便飙升至三四百元。

  商家:很多省份的分值都能押到200分—270分的,去年就算是押中率低的省份,也能够押到150—180,你说这押题卷,你要不要去拍……

  那么,这些高价试卷的 “押题” 战绩如何呢?记者发现在某考卷详情中,以 2024 年高考真题为例,列举了各科多道 “押中” 题目,可再一细看,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。

  一道数学几何题,真题为五面体,押题卷为三棱锥,题干、设问均不相同,仅因均考查了 “二面角的大小” 这同一个考点,就判定为 “押中”。如此宽泛的判定,显然与我们日常的认知相去甚远。

  但即使这样,还是有不少家长动心了。

  高三学生家长刘女士:看到网上宣传得神乎其神,说某些名师押题很准,心里还是有点动摇,给孩子买了一套高考押题试卷,希望能碰碰运气。

  江西省遂川中学教师 袁媛告诉记者,不能把升学的希望寄托在这些所谓的“押题预测试卷”上。

  袁媛:我们高中老师是不信所谓的“押题”的,每年高考的命题组都会设计一个“反押题”机制,而且,从往年的情况看,这些押题卷所谓的“押中”标准非常的宽泛,只要涉及相同知识点都算押中了,说实话,知识点的话我们平时复习都会讲到,信这个不如信自己和自己的老师。

  除了各家机构推出的传统“名师押题”,记者发现,近年来爆火的AI大模型,也陆续被不少商家引入“押题”阵容。

  高三学生郭轩玮说自己就曾购买过这类AI预测卷。

  郭轩玮:我在使用过后,感觉AI押题其实都是比较通用的模板,根据往年高考题型制定的,而缺少了个性化的一些题目。

  而在高三学生黄圣予看来,这些号称利用AI预测的试卷,可以让自己多练手,主要提供一种“考前感觉”。

  黄圣予:我觉得AI预测考题,不能说它完全没有作用,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信心。我们如果做AI预测考题,说不定真的会被它预测到某些题目。

  考前预测,名师和AI齐上阵……他们真的靠谱吗?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,无论是名师还是AI,押题内容的背后,暗藏的都是商业套路。

  陈志文:我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,这些年高考在命题上讲究平稳。举个例子,(全国卷)数学第一道题往往是考集合,题型一定是选择题,(类似于)已知集合A,给个条件,然后(让考生)进行计算,这些年一直这样考,唯一不知道的是它参数的变化。即便是在新高考地区,我们也有适应性测试,适应测试实际就告诉你高考要这样考,我们对比一下适应性测试的考题,知识点和题型与正式考的知识点和题型是不会有太大区别的,变化的仍然是参数,包含一些题的切入角度。

  对于考生和家长比较关注的 AI 预测高考作文是否靠谱的问题,陈志文认为,考生和家长在购买这类产品时,应保持理性,不要被商家过度宣传所迷惑。高考的成功从来不是靠押题能决定的,扎实的知识储备、稳定的心态才是制胜关键。

  陈志文:我们作文考试充分体现立德树人,往往跟当下的时事紧密结合,而且题目往往是开放性的,没有标准答案,所以,我觉得这种预测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,即使它预测到了,那也是运气。

  虽然AI预测不靠谱,但也有不少老师认为AI可以有效地辅助考生考前复习。安徽某中学政治教研组长、高三教师徐传林介绍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,可以利用AI提升复习效率。

  徐传林:比如说,可以用AI生成知识框架,这样就可以整体把握知识,高效地处理复习的内容,也可以让AI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,比如说输入我几次的模考成绩以后,可以借助AI生成复习时间的分配建议表。

  另外要注意的是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醒,考生需要避免过度依赖AI解题,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。

  储朝晖:利用AI的前提是学生对大模型是有了解的,有判别的,就能够自主地把它当成一个工具,但是如果是跟着大模型走,自己处在被动的一方,那么,事实上有可能最后成绩不但不能提高,反而会被误导。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又是一年毕业季 湖南大学生校园拍毕业照留念

伴随出境游的快速恢复,春节期间国际和港澳台漫游的平均日活客户数达298万人,较2023年春节增长超过100%,较2023年国庆假期增长8.7%;其中,大年初四至初六三天漫游日活客户数处于峰值水平,日均活跃客户数达到或超过310万人。春节期间全国移动电话计费时长共计697.5亿分钟,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春节下降0.13%。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318.5亿条,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春节下降2.5%;其中,2月9日(除夕)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峰值(60亿条),同比增长18.8%,短信业务在提醒提示、验证认证等方面作用进一步发挥。

联播观察|中非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启新篇

“年轻人,多吃蔬菜,少熬夜”“本身就穷,折腾对了就成了富人,折腾不对,大不了还是穷人”“有时看错人,不是因为瞎,而是因为善良”……

习近平出席“上海合作组织+”阿斯塔纳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

三、湖北公安机关查处一起“造黄谣”案。2024年2月,有网民传播某网红“下海”卖淫等谣言信息及淫秽视频,恶意“造黄谣”对相关当事人实施侮辱诽谤。公安机关查明自媒体从业人员聂某鹏为吸粉引流,收集色情信息,恶意拼接“造黄谣”文章,使用微信公众号发布,并在多个微信群转发炒作,导致该信息大量传播。目前,湖北潜江公安机关已对聂某鹏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
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发布十大影响力案件和100件典型案例

随着“俄宴风华”下周开幕,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月内连续开放包括“美的多元——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”“率真与真实——卡拉瓦乔的艺术世界”在内的三个大型文化交流展。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主任朱晓云表示,展览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,三展连开不仅体现了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客厅的定位,更是践行文明交流互鉴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举措。(完)

联合国国际采购研讨会首次在中国举行

2014年3月,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,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。他强调,“对待不同文明,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”。只要秉持包容精神,就不存在什么“文明冲突”,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